臨近畢業季,瘋狂漲價的碩士學位論文查重服務,引發不少畢業生不滿——“前幾天只賣300元每篇的查重服務已經漲至450元”“買的時候480元,剛買完就漲到580元”……新華社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檢索發現,目前,碩士學位論文的查重價格,普遍在每篇750元以上,最高甚至達到每篇1200元。
這種在論文答辯前,一邊抱怨查重價格貴一邊忙著降低“重復率”的情景,相信不少過來人都似曾相識。盡管畢業多年,但當年為了省錢,和同學們“按段檢測”“合成整篇”等奇招,讓我記憶猶新。
論文查重的本來目的是,減少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通常來說,學校對畢業生的學位論文都會設定一定的重復率上限,比如不能超過20%,更嚴格的則不能超過10%,否則將延遲答辯和畢業。論文查重是幾乎所有畢業生的“剛需”。
這種查重服務,我當年也買過一次,因為據說只要連續13個字符相同就會被判定“重復”一次,“重復”多了,累加起來就會影響最終的查重結果。相比畢業生“哀嚎”查重價格太貴,這背后的心態和折射出的一些現狀,或許更值得關注。
某種程度上講,擔心查重環節過不了,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原創能力和成果不夠自信。一些人學術研究能力不足,才有了大量化用、套用和改寫,甚至照章全抄別人研究成果等情況。
說到底,是真金才不怕火煉,只有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強,寫出體現個人思想和成果的論文,才有底氣應對查重。遺憾的是,現實中,不少研究生在課題攻關、學術研究上的能力明顯疲軟,有些時候研究還得讓位于“搞項目賺錢”。“書到用時方恨少”,真到寫學論文時往往只能東拼西湊。
為改變這種“混文憑”的現象,近年來,不少大學陸續開始執行“嚴進嚴出”的政策,同時清退不合格學生。這似乎是在論文關卡之外,可以看到的對于“不好好學習”的最嚴厲姿態。不久前就有媒體報道,有近30所高校公布了超過1300名碩博研究生的退學名單,主要的清退原因便是這些學生沒有在學校規定年限內取得學位并畢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從來不是速成的。曾有一款叫《旅行青蛙》的手游長期占據下載排行榜榜首,這是一款養成類游戲,玩家扮演著小青蛙的家長角色,事事操心——外出未歸,是受傷了?談戀愛了,對方人品好嗎?諸如此類。其實,學校育人、培養研究型人才,也是一場系統性的“養成”過程,學生遠非進了校門就是“躍了龍門”,更非做幾個課題就能“出師”。
除此之外,也須反思,時下的高校教育中,對于培養研究生人才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是不是存在某些誤區?一方面,寬進嚴出是很多高校此前的常態,于是有了“15年畢不了業的博士生”;另一方面,不少學術研究充滿功利性、“導師角色異化”等現象被廣為詬病——如果說導師和研究生的心思都不在學術上,怎么可能研究出個“子丑寅卯”?
比論文查重價格不穩定更讓人擔憂的,是學生們學術研究能力的普遍不足,以及背后的深層問題。而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不僅關乎學術的發展、科研的水平,而且關系著國家、社會的創造力、競爭力,文化的繁榮,等等。
當更多人對“能力養成”保持熱情,潛心做學問、搞研究,有真本事,查重還會讓人那么焦慮嗎?
(吳迪)
關鍵詞: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