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我們已經進入了自動駕駛的時代。
前不久,迪拜公路和運輸管理局(RTA)測試了世界上第一個無人駕駛出租車,名為 autonomous pods(自動駕駛 豆莢車)。而大概在一個月前,谷歌兄弟公司 Waymo 發布了一個大新聞:將在今年商業化其無人駕駛出租車業務,并將生產數千輛自動駕駛汽車投入到出租車運營中去。而且需要強調的是,不同于之前自動駕駛路測時都需要有一個人類駕駛員準備隨時接管控制權,此次 Waymo 并沒有在駕駛座安排人類駕駛員,真正實現了無人駕駛。
這便意味著,自動駕駛出租車時代的來臨要比人們預計的 2020 年前后提前大約 2 年。
自動駕駛出租車領域玩家
然而,來勢洶洶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何種影響?我們或許應該在真正坐上無人駕駛汽車之前想清楚。
1、為什么會是出租車?
對于這個問題,戴姆勒集團兼奔馳汽車研發部主管歐拉⋅凱勒紐斯 (Ola Kaellenius) 去年 8 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個人購買自動駕駛汽車過于昂貴。
Waymo 為代表的自動駕駛汽車舉例,它采用的 Velodyne 64 線激光雷達,僅定制成本就曾高達 8 萬美元左右。而百度使用的激光雷達價格也曾高達 50 萬人民幣。
以因此,歐拉認為自動駕駛汽車成本高昂,想要真正駛入尋常百姓家還需要漫長的過程,至少在上市初期自動駕駛汽車適合被投放到出租車市場。
“在出租車行業的成本架構中,司機的勞動力成本占到了 50% – 70%。此外,我們發現一些人不希望選擇其他人來做駕駛員,這樣一來他們就得親自駕駛汽車。而一旦自動駕駛出租車推行,那么自動駕駛系統可以減少出租車行業勞動力成本的 80%。”nuTonomy CTO Emilio Frazzoli 去年在一活動中如此表示。
實際上,即使是像 Uber 這樣的全球最成功的網約車平臺之一,面對巨大的人工成本壓力也是戰戰兢兢,比如在 2015 年 12 月,就有 16 萬加州 Uber 司機計劃集體起訴 Uber,并向 Uber 所要“雇員”的身份,而一旦司機擁有了“雇員”身份,則意味著 Uber 將為這些司機提供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以及加班費等。
為此,包括 Uber、滴滴出行、Lyft 等在內的眾多網約車企業都在布局無人駕駛出租車業務。
而在市場規模方面,截至 2030 年,按需出行市場份額將達到 3 萬億美元。目前,全球出租市場總金額大于 1000 億美元,單單在新加坡,出租汽車市場的總份額就達到 10 億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