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國軍網發布的《兩會獨家!軍網記者帶你認識10名“兵”代表》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新聞中,來自全軍各部隊的士官代表不僅從一線基層帶來了冒著“熱氣”的提案,更在兩會現場相互學習請教打贏本領,展現了新時代我軍士官隊伍的風采。
士官,是構成軍隊戰斗力的基干力量,是銜接軍官和士兵、維系連隊日常運轉的樞紐。有人稱贊他們是“軍中之母”,有人說他們的崗位是“兵頭將尾”。在美軍,士官是部隊日常管理、訓練的重要紐帶,素有“指揮靠軍官,管理訓練在軍士”的說法。隨著我軍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士官群體,逐漸成為部隊建設的中堅力量。龍騰虎躍的訓練場上,有士官長組訓的口令;運籌帷幄的中軍帳內,有士官參謀忙碌的身影。今年兩會的10名“兵”代表,就是他們的縮影。
洪文軍
10名“兵”代表,相聚話強軍。
那么,提起這些“兵”代表,我們究竟期待什么?
期待著他們為基層代言。相比流動性較大的軍官和義務兵群體,士官在一支部隊服役的時間相對更長。在我國,從列兵到晉升四級軍士長,需要經過12年的時間。12年,足以讓一名新兵成為所在領域的專家。這些士官在一線長期摸爬滾打,更加了解基層情況,對正在深入推進的國防和軍隊改革更有發言權。期待著這些肩負官兵期望的“兵”代表,能夠在會場上敞開心扉,讓來自一線的泥土芳香飄進人民大會堂,道出“錦囊妙計”、引來“百花齊放”,真正讓兩會成為群策群力謀發展的盛會。
期待著好政策讓他們在軍營扎根。曾經,部隊一些優秀士官因為服役年限、選取名額等客觀條件限制不得不抱憾離開軍營,令人無比惋惜和痛心,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因此認識到,培育一支結構穩定、業務精湛的士官隊伍,對軍隊長期發展十分重要。如今,迎著改革的浪潮,我們有理由期待,在今年的兩會上,勢必會有更多關于推進士官隊伍發展、促進士官人才保留、加強士官和家屬待遇保障的議案提案,從而不斷夯實軍隊建設的根基。
期待著他們成為軍隊的形象大使。期待全國各大媒體,把鏡頭對準這些“兵”代表,讓默默奉獻的士官們走進鎂光燈下,走上時代舞臺。來自全國各地、擁有不同人生經歷的有志青年,在軍營這座大熔爐受到鍛煉,成為業務專家、骨干能手,從普通一兵成為兩會代表,個人的付出獲得組織的肯定、社會的尊重,家人受到黨和軍隊一系列政策良好的照顧。這樣的故事本身,就是軍隊形象的最好體現,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征兵宣言。
筆者在一線部隊代職時,連隊一名四級軍士長曾對我說:“把孩子送到這么遠的地方當兵,哪個父母不是一心的牽掛,我們這些老兵經歷多一些,自然要在這里擔起他們父母的責任。”質樸的話語令人動容,這些士官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歲月奉獻給了軍營,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用無言的行動堅守著自己的使命。“兵頭將尾”,士官不是“官”,但他們的作用遠非肩膀上的星星可以衡量——士官隊伍價值的凸顯,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一支現代化軍隊的真實寫照嗎?
關鍵詞: 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