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看到了消費市場為自己提供的額外保障,也富有遠見地認清了過度消費的局限。
下午茶沒有了,當減肥;出門公交+共享單車,再也不任性地打出租車了;新出的蘋果手機也沒買,舊的還能湊合……網上流行的最新說法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消費降級了。
還沒有成功升級就走上了降級之路,看到這樣的消息,多多少少會讓人感到些許沮喪。究竟是這屆年輕人不行,還是市場對年輕人太不友好了?
資料圖:山西太原,民眾正在使用共享單車。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
似是而非的結論,更多的是在挑撥人們的情緒。人們從“壞消息”中收獲刺激,收獲“懟”的快感,卻很少認真思考表象的喧嘩與浮躁背后,究竟有幾分是真,幾分夸大。所謂“消費降級”的說辭也是如此,在某些方面控制支出,怎么就成了消費水平不行的罪狀?
很多人理解消費存在這樣的誤區(qū):凡是高消費就是升級的,凡是低消費就是降級了。房價越炒越高,就是中國人的消費升級;日用品越來越便宜,就是消費水平下降——按照這般邏輯,滿眼土豪金才是消費市場追求的方向,中國游客應該買光幾個歐洲的奢侈品店才是。
非也。評價一個國家的消費水平,不能以與價格掛鉤的消費能力為標準。與消費水平相對應的是消費態(tài)度,所謂消費降級,其實是經過了這些年補償性的消費欲望的釋放以后,大家的消費更加務實了,也更加有態(tài)度了。
共享單車就體現了消費態(tài)度。幾公里路程,坐公交車等待時間太長,打出租車既浪費又讓司機不滿意,不如自己騎車。這批年輕人是健康和環(huán)保理念的原生一族,擔心城市霧霾,擔心未來的身體,他們不是消費能力跟不上,而是消費觀念產生了轉折。
名牌服裝店不再受寵,是因為大家都覺得花大錢買個標簽沒有必要,穿著只要舒服就好。這代青年眼中的大眾偶像,無外乎是在互聯網產業(yè)叱咤風云的IT大佬。人們發(fā)現,大佬們穿衣服都單調得令人發(fā)指——已過世的喬布斯“喬幫主”一套相同款式的衣服穿了13年,依然讓“斜杠青年”對他的品位佩服得五體投地。
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這樣總結人類的消費:“我們的消費活動與真實的需求無關,而是不斷地運行、鞏固消費主義的符號社會學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性的符號編碼引導、生產著我們的消費欲望,它使我們不斷去消費自我預期的那個形象。”這代年輕人的消費觀念變了,本質上是他們自我預期的形象變了。
上一代人,講究的是賺多少錢,匹配怎樣的消費,把多余的錢存到銀行里;這代年輕人,不管自己賺多少錢,消費只沖著滿足消費理念的目標。一邊有人說“隱形貧困人口”,一邊又嚷嚷著“消費降級”,其實并不矛盾。“隱形貧困人口”不會大手大腳地透支自己的未來,“消費降級”的年輕人也不會在居住、精神需求等他們視之為核心生活價值的方面隨意糊弄,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們其實是一類人。
北京海淀后廠村的年輕人收入水平都不差,結果他們普遍背著學校里的背包、穿運動鞋上下班,誰也沒覺得這跟收入體面的IT工作有多少違和感。無論是夜里趕稿的小編,還是身家上千萬元的大佬,單從外觀看是沒有多少辨識度的,這顯然跟消費能力不是一碼事。
關鍵詞: 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