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住。”這是李鳴日前和另一家網貸平臺負責人見面時的問候語。
近期,多家網貸平臺密集爆雷。進入三伏天,不單是投資人心中沒底,網貸平臺老板們也感到嚴寒。李鳴是華東地區一家網貸平臺的老板。“從業幾年來,第一次對行業感到徹頭徹尾的心冷。”
投資人情緒恐慌,員工也很焦慮,存管銀行還要求平臺下架所有相關的存管標識,并且在投資人的充值、提現短信中加了一句“根據《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存管銀行不對網絡借貸交易行為提供保證或擔保,不承擔借貸違約責任”。
此輪多家爆雷平臺負責人已被警方收押,其中不少人李鳴也相識,因此更令李鳴感到錯愕。
一位平臺老板一周前稱,馬上有數億元融資到賬,引得同業艷羨不已。但轉眼平臺曝出高達30億元逾期無法兌付。
另有一家平臺才參與了行業協會的聯合宣言,稱“真正的P2P合規平臺不懼流言”,兩天后就被公安告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立案偵查”。
原本為平臺增信的增資、列席協會會議、上市公司入股等利好消息,此時卻令投資人避之不及。
有投資者吐槽稱,“看到我投的平臺沒有發布利好消息就放心了。”
“流動性枯竭”探因
縱觀本輪P2P“雷潮”,從唐小僧、聯璧金融等高返平臺發端,此后不斷蔓延。其中,既有杭州平臺牛板金被曝出前董事等人虛構標的卷走投資人資金高達30多億元,后有明星平臺投之家在“賣身”后可能遭遇連環詐騙,新股東涉嫌虛假發標。
銀豆網稱實際控制人失聯,資金無法兌付,CEO已經報案配合公安機關緝拿實控人。金銀貓稱投資者信心不足資金流出劇增,部分還款人意愿不足流動性幾近枯竭,要清盤延期兌付。
李鳴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于唐小僧和聯璧金融等高返平臺的倒閉并不奇怪。“年化30%-40%的收益肯定不可持續,行業里都覺得他們遲早有一天會倒掉。”
多家平臺稱清盤原因是“流動性枯竭”。李鳴指出,這些平臺大多是因為活期和債權轉讓的原因爆發風險。作為信息中介的定位,網貸平臺或許不存在所謂的擠兌。但當前不少網貸平臺做了大標拆分、期限錯配,有活期產品的平臺很可能涉及資金池的問題,這是監管明確禁止的。而債權轉讓,監管并未明確滿足低頻次流動性需求的具體標準。
“慶幸根據監管指導,我們在今年年初停掉了債權轉讓。否則,我可能也不會坐在這兒了。”李鳴感慨之余,也反思行業亂象。比如,有的平臺為了投資者體驗,一些平臺為了持續擴大業務規模,還是暗中設立資金池。只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這一次的沖擊會如此劇烈。大量投資人涌入平臺要求提前兌付,活期或者債轉平臺并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償付。
不乏有投資人聯系到李鳴,搬出各種理由要求提前兌付投資。對此,李鳴表示自己也做不到,“已經上線了存管,借貸賬戶都是一一對應,提前還款還要存管銀行同意,平臺做不了假。嚴格執行監管要求的平臺這一輪受到的影響相對有限”。
李鳴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同于E租寶事件后的網貸行業,抓了幾個騙子把事情查清楚,投資人就回來了。這次簡直是崩塌,投資人什么都不信。現在平臺資金也都處于凈流出狀態,盡管不會出現其他平臺的集中兌付難題,但他認為,多數平臺的待收余額會逐步萎縮,形成自然出清。
部分平臺成圈錢工具
李鳴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本輪“雷潮”之前,網貸行業有不少買賣平臺的交易。一個待收余額10億的平臺,會有資方開出3-4折的價格收購。投之家目前就被曝出有這樣的交易。
“這些人太自以為是了,這10億的待收是不要錢的嗎?這是需要還給投資人的,出不得一點差錯和逾期。有些老板把要兌付給投資人的待收資金當做是自己的錢,和自己交易的籌碼。”李鳴言語中甚至有些氣憤,“什么樣的行業會額外花3億-4億的錢去收購平臺?除非這10億的待收你不想還給投資人。資本在玩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只覺得最后一棒不是我,但沒意料到這么快遇到雷潮,游戲玩不下去了。”
“一些平臺被拿去圈錢是不爭的事實。”李鳴直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今年5月召開的“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專題協商會上指出,要使全社會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做網貸初心很重要,初心就是敬畏心。”李鳴感嘆,本輪出現問題的網貸平臺不完全都是跑路、自融、詐騙的,其中不乏許多資金的確投入到實體經濟中的,但受當前經濟形勢影響,借款企業償債能力下降明顯。
投資人教育也依舊任重道遠。李鳴介紹,身邊的一位朋友,將給孩子出國留學準備的百萬資金都投入到上述某跑路平臺中。而她竟然認為,將在P2P中的資金當做了銀行活期存款。“這收益水平高出銀行存款這么多,風險上怎么能將兩者等同呢?”(記者 王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