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EHT)發布了他們第一次拍到的黑洞照片,4月11日上午,主打“正版商業圖片”的視覺中國網站上出現了這張在互聯網上瘋傳一夜的“甜甜圈”,并打上了“視覺中國”標簽。圖片旁邊的基本信息欄注明“此圖為編輯圖片,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致電或咨詢客戶代表”。這意味著視覺中國擁有這張黑洞照片的版權。而黑洞圖片的原版權方歐洲南方天文臺介紹,使用其網站上的圖片、文字等,沒有特別說明的話,一般都遵循相應的授權協議,清晰署名即無需付費使用。換句話說,CC4.0是個相當寬松的協議,只要標明黑洞圖片來源,即可自由使用,甚至用作商業目的。
不僅如此,大家還發現,作為一家商業化圖片網站,視覺中國近年來對于圖片“版權”的控制力度日益明顯,甚至出現頻頻越界爭議。如共青團中央官微就發圖質問,國旗、國徽為什么也被標上版權和價格,出現在視覺中國網站上?知名自媒體人三表龍門陣則發表《天下自媒體苦視覺中國久矣》的文章,抨擊視覺中國通過對圖片版權的大肆占位,從而形成了巨大的版權商業池,然后向各類自媒體索取高額圖片版權費。
視覺中國一時間陷入“版權霸權”爭議漩渦中。在我看來,爭議背后所凸顯的是互聯網自由傳統與版權管理的沖突。基于自由、開放的特性,我國互聯網發展早期對于包括圖片在內的各類信息使用,基本是無償的。搜索引擎的出現,更便于人們對于圖片等信息的搜索與引用。在這個階段,對圖片的“共享”理念成為主流,哪怕是部分圖片拍攝者,上傳圖片后也并沒有提出版權及費用收取要求。
當然,一個更為客觀的現實條件是,作為個人,圖片拍攝者和所有者很難花費大量精力,去檢索圖片被使用情況,并對未經允許的圖片使用者提起索賠。
隨后,視覺中國等系統化、組織化的圖片使用及轉讓平臺出現,可供圖片拍攝者和所有者集中上傳,并為其代理相關圖片的網絡有償使用,負責相關費用收取。作為一家商業化公司,視覺中國提供的服務也不是無償的,會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用,作為平臺日常運營及發展所需。
由此,視覺中國逐漸成為國內最大的圖片版權代理平臺之一,但隨之而來的,則是視覺中國掌控了大量圖片版權資源,形成了對于這部分圖片版權定價的主導權。從目前業界的部分反饋來看,認為視覺中國過于強調圖片版權的商業變現,其費用標準對于如今興起的自媒體而言也偏高,從而引發了廣泛不滿。
與此同時,視覺中國對于平臺上傳的圖片把關不嚴,導致了國旗、國徽被標上版權和價格等現象出現,這也讓人質疑,其是否重商業而輕責任。
解決“視覺中國”版權爭議需更多平臺發力。誠然,自媒體也應遵循知識產權相關法規,但我們也要看到,自媒體興起源于各類內容及信息流平臺的需求,這些內容及信息流平臺通過自媒體UGC內容產出,獲得了豐厚的運營收益,理應推動包括圖片版權在內的責任共擔機制。如知名自媒體三表龍門陣所倡議的,各個平臺可自建圖片版權平臺,向視覺中國等批量采購圖片,再無償或者收取較低費用,讓渡給自媒體使用。
實際上,近年來百家號、一點資訊號等不少平臺已經建立了正規版權圖片庫,供平臺自媒體無償使用,但還有一些平臺沒有類似資源支持。建立更大范圍的圖片版權共享池,有利于這些平臺與自媒體、圖片版權所有者和服務商的合作共贏。同時,內容平臺也要加強對自媒體的圖片使用等版權管理,對于屢屢侵權者采取禁言、封號等嚴懲,凈化平臺內容生態。
而對于視覺中國來說,也要反思其作為上市公司,不可濫用版權代理權,更不能為了獲利,將共享圖片乃至本屬于公共性質的圖片冒用為自家代理圖片。否則,還會遭到更猛烈的公眾反彈,甚至引來法律等糾紛。